返回第67章:创新(1 / 2)再生于明初首页

竹条的生意不错,只要收来货,销路没问题,前提是保证质量,满足制造箭杆的需要。生意这么好也从侧面反应出军阀内战很激烈。

终于有客户询问有没有更好的箭杆材料,指的就是经过加工,更均匀、光滑、分量匀称的箭杆。

对于现在如何加工更好的木制箭杆刘璎是有疑问的,他想到有个关键的工序不好办,他不知道现在是怎么解决的?

他的疑问在那儿呢?是开料,就是分解木料。

箭杆很细,木头原料很粗。第一步要把原料分解开来,成为尺寸合适的坯料,然后才是加工成细细的箭杆。

不是很简单吗?粗木头锯开就行了。可是在古代就不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可用的锯。

“锯”这个工具在古代早就有了,但是由于缺少好钢材,就是有韧性,且强度坚硬度都合适的钢此外还没有轧钢等工艺,所以就没有高性能、高质量的锯条。古代里的锯条是用熟铁,在铁匠炉上用锤子锻打出来的,因此就能很薄、很平直均匀,锯齿部分需要硬度更好的钢,并且人工开的锯齿也没那么规矩均匀。因而古代有锯但是用途有限,干不了“开料”的工作。

古代有这样的故事:某工匠耗尽毕生的精力打造出一把“宝剑”或者“宝刀”,这刀剑有多么多么的好,是镇国之宝。

可我们现代人知道那材料就是钢,是韧性强度甚至还有防锈蚀的性能等等很优秀的钢。

其他细节我们不去研究了。这故事说明古代里不是没有钢而是稀少珍贵,甚至到了无价之宝的地步。那么试问,一根合格的锯条,其成本是多少?如果锯条成了无价之宝了它还能用来锯木头吗?

用于开料的锯都是很大的,起码都一米多长,是一头一个人,两个人拉锯分解木料。

在没有轧钢的情况下,在铁匠炉上敲打出来一米多长、又薄又均匀的锯条这是难于想象的。如果真的打造出来了,那就成了宝贝了。

所以古代里有锯,但是其功能有限,不是用来开料的。

可是古代也需要开料啊?按照推理刘璎会有推测,但是真实的实际如何呢?他也想看看。

他即便有什么革新的想法实现还需要时间,现在既然有销路,能赚钱,刘家也会做起来。到那时候刘璎正好去看看,以解心中的谜团。

实际上也用不着他操心,当家人刘谨交代给管家,刘义就会去找人手、找木材。木匠和木材都是现成的,又有干练的管家,没用几天就开工了。

刘璎好奇就到现场观看,看看工匠们到底是怎么干的?

他看到木匠的工具很齐全,除了普通的锛凿斧锯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开料的工具是斧子、楔子,用来劈开木料。木匠会仔细查看木料,特殊的位置,比如有节子的地方都会特殊处理,以保证劈开后尽量整齐。尽管如此,也不会像锯开的那么整齐标准,并且尺寸太小不一。这造成两个后果,其一是砍出来的坯料大小形状差异太大,给后续加工带来难度。其二就是造成木料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效率低。

他有疑问的工序搞明白了,其他的工序也看了看,算是对此时情况的了解。

尽管技术落后,但是匠人们做出来的箭杆还真是没的说,圆润光滑。这样的箭杆制成箭矢当然要强于普通的竹条。

刘璎手里还有书,就是梦溪笔谈,这书不简单,真是面面俱到,木匠的各种工具及用途都有讲解。有书,有实际,就能很快掌握此时各种技术,真是一本好书啊。

对这种现实刘璎也在时时地思索着,一旦有可能他就会给出改进的办法,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他现在就在想,能不能搞出像电锯这种工具,如果有替代的方案,发明类似的工具就能极大地改进此时的木工技术,省工、高效、低成本,还提高质量。

刘璎还是时刻关注着冶铁,现在家里的经济得到缓解,有所余地,恢复矿场应该提上日程了。

刘家的当家人是刘璎的父亲刘谨,刘璎上心刘谨可不那么上心,他还是有所顾虑。

当刘璎提起矿场的时候,刘谨说:“我儿还是不知道官营管制的厉害呀!当初咱家矿场是怎么停的?查封、罚银子都是小事,定罪坐牢全凭官老爷一句话,说你有罪就有罪,杀头也不稀奇。说现在趁着天下大乱官府顾不过来,可以赚点钱,可是总悬着心啊。”

此时人们的心里总有很强烈的正统观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心里的皇帝、朝廷都很神圣。尽管刘家的家主刘基也在造反,可还是也抹不掉对朝廷的敬畏。是不是很矛盾呀?

刘璎知道元朝即将灭亡,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刘谨不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