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2章卫缭入秦(求订阅)(1 / 2)始皇帝首页

贵族为何为贵族?

难道是因为,贵族有着礼仪,风度,有着高贵的血脉吗?

根本不是!

只因为贵族有书籍,可以读书,成为有德行之人。

可等到庶民也能读书,也能成为知识渊博的人,也会成为贵族。

读书与不读书,这是贵族与平民最大的区别。

在孔子开设私学,有教无类,教育下移的时刻,就是成为贵族阶层的掘墓人。孔子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恢复周公的那个贵族时代,可实际地上却是南辕北辙,恰好相反而去。

卫缭看着薄薄的册子,立刻看到其中的意义所在。

大量的印刷,制作这样的册子,读书的成本要降低很多。

读书人数量增加,贵族还能保持优雅吗?

不能了!

在平民书生的冲击下,贵族的地位会摇摇欲坠,贵族会走向没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有!

只要多读书。

看着这个小册子,他似乎看到一個时代在没落。

信陵君说道:“不只是如此,根据在秦国的侯谍,秦王打算在秦国实现义务教育。何为义务教育,对于民众而言,教育将与徭役、赋税等成为民众必须要做的事情,成为一生的义务。”

“只要在六岁到十二岁,皆是必须要到学校上学……”

开口说着,把义务教育的事情,说了出来。

卫缭问道:“老师从何处来?”

信陵君说道:“打算建立学校,名为师范学校,专门用来培养老师。那位秦王倒是有趣,学校自古是用来培养贵族的,培养官吏的,他竟然只是为了培养老师。我计算了一下,咸阳大约有三十万户,大约有十万孩童;关中大约有百万户,大约有三十万孩童;秦国有二百万户,大约是有六十万孩童。教师以乡村教师为主,大约需要六万多教师……这对秦国而言,极为困难。”

“可在三年内,将义务教育普及到咸阳,十年内普及到关中地区。可能只是惠及一半的平民孩童,甚至是三分之一的孩童,对于秦国也是剧变的。”

很多数据,其实不精确,存在误差。

可只是从粗略的数据当中,信陵君却是看到秦国的大变。

十年后,秦国的关中地区会成为文教强盛的地方,会有大量的读书人。

尽管这样的义务教育很是缩水,所谓的读书人之只是会书写一千多字,只是会周公数字,会栗米方田,会算盘计算,只是能读懂秦国的法令等等,文化水平处在极为低劣的层次,可对秦国的改变也是巨大的。

在过去的时刻,秦军当中只有百将,乃至是五百长,才可能读过书;可在义务教育普及后,可能只是屯长,什长级别,就能读书。

在治理地方的时刻,过去的时刻,可能到乡级别的秦吏,才读过书;可义务教育普及后,可能亭长,甚至更为下层的官员,也是在读过书。

义务教育后,秦国的统治在加强,军队战斗力在加强。

秦国打算修养十年,在这十年内修建郑国渠,扩大栗米产量;这十年内普及义务教育,至少要在关中地区普及。

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卫缭听着,又是问道:“笔墨如何计算。一张秦大纸需要十文钱,可因为产量不足,到了地方上的时刻,价格会上升道三十文,五十文。而且即便十文,每年买十张,也需要一百文。买砚台,墨盒等也需要钱。仅仅是笔墨纸砚,至少需要五百钱。拜师要上交束脩,也要花费钱财。”

“可一石米价格为三十钱,一亩地收入两石五,假如农夫有耕地百亩,有着六口人,一年收入七千五百钱,地租为七百五十钱,口赋为四十钱,算赋为四百八十钱。再加上自己食用粟米为四千钱,每年只能结余两千多钱。”

“若是徭役,更役等,更是要损耗钱财众多。在大秦,只有公士爵位,勉强有资格读书。事实上,只有到了不更爵位有四百亩耕地,才有宽裕的钱财,用来读书。”

信陵君笑道:“子缭呀,你能想到的困难,秦王也是想到了。秦国的法令,教师可免除口赋、算赋、更役,又是每年十石栗米作为补助,此为束脩,不得向民众收取束脩。至于笔墨纸砚有这个……”

召唤侍从,很快侍从拿来一个黑色的石板,有一尺长半尺宽,四周镶着木框。还有白色石笔,如筷子般粗细三寸长。(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小学,还在用石板,石笔。)

信陵君拿着白石笔,在黑石板上写字算数。

卫缭接过来书写着,心中惊叹道:“价格几何?”

信陵君说道:“石板价格为五钱,石笔只需要两根,价格只是一钱。”

卫缭看着无语,说道:“秦王政,这是什么想出来的。这东西太廉价了!”

信陵君说道:“曾有人言之,秦王政是墨家学徒,现在看来还真的有可能。普通的工匠制造物品,都是追求技艺精巧,技艺高超别致;可秦王政制造的物品,却是力求简单廉价,亲近普通民众!”

“制造出罐头,可让普通的士卒食用。制造出白砂糖,用来紧急时刻当食物;制造出石板石笔等,用来满足普通民众读书所用。有这样的君王,六国有危难了。”

“昔日,荀子曾经与赵王论兵,说兼并灭国容易,可想要消化坚凝却是困难至极。齐国能灭宋国,而不能消化,最后被魏国夺走;燕国能灭齐国,而不能消化,最后被田单夺走;韩国的上党,不能被赵国消化,于是被秦国夺走。秦灭六国不难,可若是不能消化,又是会被夺走?”

信陵君发出了灵魂质问。

卫缭思索道:“秦灭六国不难,可若是不能消化,又是会被夺走……应当是被吕不韦夺走。”

信陵君说道:“是呀,仲父之名太大,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距离而今还不算太远!可现在秦王政,雄才大略,普及义务教育,不仅是为了兼融六国,更是为了对抗吕不韦。吕不韦,还能吕氏代秦吗?”

卫缭沉默了。

权力的本质,在于平衡。

即便吕不韦忠心耿耿,可一旦权力太大,失去制约,还是会威胁秦王政。

很多时刻,明知道某人忠心耿耿,也要相应的制约。

而在义务教育上,吕不韦并未插手,反而其门客王绾在插手负责这件事情。

王绾,也只是印书司司长,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官,可谓不足为道,可依着眼前的局势发展下去,却是会成为巨头一般的存在,会成为秦国重要大臣。

到了那时,王绾将分割吕不韦的权力,将站在吕不韦的对立面,从而制约吕不韦。

即便,吕不韦知道王绾权力会壮大,会分割自身权力,未来甚至可能取代自己,成为右丞相,可还是默认着。

这是权力的潜规则。

信陵君说道:“子缭,你虽然是商人,可才学渊博,你打算继续当商人吗?商人赚钱再多,也不如王侯,不如入秦国吗?吕不韦是商人,成为秦国丞相,你为何不可!”

卫缭立刻上前道:“我岂能舍弃君上而去!”

信陵君说道:“我已经老了,老而无用,无法庇护你什么。你还是入秦国吧,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不到秦国为官,难道去其他几个国家为官。难道要等到秦灭六国,成为俘虏不成?”

卫缭上前拜见,叩谢信陵君后,直接离去。

信陵君叹息道,心中颇为感伤。

卫缭早有入秦之心,如今正好成全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