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抉择(1 / 2)南宋遗民首页

陈文远站在岛上的最高点,俯瞰着这片他刚刚征服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眺向远方,他看到了大海上飘扬着宋军的旗帜,他看到了天空中飘荡着宋军的热气球,他看到了陆地上奔跑着宋军的士兵。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此战虽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接连的战争消耗了太多的粮食、弹药、燃料等物资,而宋国在南洋的生产力却渐显吃力。

数千公里的海上补给线,不仅要面对风浪、海盗、敌舰的威胁,还要承受着高昂的运输成本。

每一艘满载着物资的船只,都是宋国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宋国百姓的心血。

随着战事的拖延,朝堂之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是继续发挥优势、攻略南洋、积存实力,还是聚力强攻、北伐蒙元、收复失地?

这些朝臣们大体分成两派,反攻派和本土派。

反攻派以老臣为主,他们都是从大宋故土逃难而来,亲历了蒙元的铁蹄践踏。

他们认为:故土的百姓都盼望着恢复宋朝统治,我军前去收复失地,必然是人心所向,愿意砸锅卖铁、倾囊相助的人不在少数。遥想当年岳武穆北伐,无数义军、百姓争相投奔。

况且回到故土,找回父母亲人也是这群流亡海外之人日思夜想的事,不回,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本土派多是建国后提拔起来的年轻人才,很多都是渤泥族人,还有一些早就定居南洋的汉人慕名前来投靠的。

他们对大宋故土并没有多少感情,家族的各种产业势力都在南洋布局,当然是留在南洋更稳。如果再去北伐蒙元,不仅要面对战争带来的风险和恶劣的环境,还可能要放弃南洋已有的成果和利益。

“我相信可以很快占领一些领土,但是要守下来,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过大的战争消耗。”负责筹措物资的度支使宋长风上前谏言。他祖上是汉人,在三佛齐世代经商,贸易往来中见识过陈宋国的繁华后,决定居家投靠,并凭借过人的协调保障能力,破格提拔为官。

“况且我们在南洋的根基还不算稳,想要维持现在的地位,必然要投入巨大精力来维持秩序。”一位归顺联姻的渤泥族中级将领也积极进言。

两派之间争论不休,各执己见。

从情感上将,陈文远是支持反攻派的。

他麾下的宋军早已不是任人揉捏的怂包。尽管他们勇敢善战,但要反攻蒙元、驱除鞑虏,陈文远心中却没有太多的信心。

现在的陈宋国,逆天武器虽然不少,但能制霸陆战的却寥寥无几。

主要是缺乏高机动性的武器装备,这使得他们在防守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在进攻方面却略显捉襟见肘。

总之还差点意思,只能稳扎稳打。

毕竟,蒙古铁骑的快速机动早已威震天下,打不过你,他们可以跑,但是你如果追不上,那就只有被放风筝的份。

历史上的元军就算是后期没落了,也依然不弱。后来的明朝虽然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但元朝也并未败亡,而是跑回北方草原,史称北元。

那时明朝不缺铸铁大炮、三眼火铳这类当时顶尖的火器,蒙古部落也几经变更,双方依然断断续续打了一两百年,明朝边关时不时会受到蒙古人劫掠骚扰。

俗话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