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却在灯火阑珊处”(1 / 2)原力武装首页

从旅游团的大巴上下来,初冬早晨空气已有了些冷冽的味道,初升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导游在前方举着小旗,大爷大妈们正闹哄哄地集合点名,旁边还有一个团,也是一群老人,已经准备检票进景区了,高峰抬眼看着眼前的售票处,根据自己过去两周的经验,游人如织的地方,往往一无所获,索性和导游打了声招呼,打算自己一个人逛,让导游带好大爷大妈,不用管自己。导游提醒下午集合发车时间是5点,让他别忘了。

高峰没有寄希望于在这里就有所收获,这两周锻炼下来,自己对于爬山和摸高攀低的非常有心得,看看时间现在才8点不到,时间非常充裕,对于导游的提醒表示自己记得。

大哥当时提醒了一句“不好找,得多问问。”于是高峰打算多找本地人问问,毕竟,老人常说“路在鼻子底下”不是么。

看到售票处前面的小广场边上,有卖玉米的,摊主是个裹着暗红色带花纹头巾的大妈,看着应该是本地人,高峰走过去问了问:“玉米怎么卖?”大妈说话带着方言,伸出满是农活痕迹粗粝黝黑的手,比划了下:“1元”,看到另一个筐里好像是烤的,连忙也问了问价,大妈说也是1元,高峰就都要了一个,大妈掀开蒙着的塑料布,玉米的香气带着雾气扑面而来,引得附近一对年轻情侣也向这边走来。

大妈用塑料袋先装了一个煮玉米,烤玉米则是用签子穿着,拿出一个之后,大妈拿出一个煮玉米用签子穿好,放进烤玉米的筐里,那里面有个小火炉,同时烤着三根玉米。

高峰拿过烤玉米先咬了一口,虽说外表被熏得灰头土脸,可这应季新鲜,又先煮后烤的玉米,是真的香呐,就是有些烫,得悠着点儿吃。等那对年轻情侣买完玉米离开,高峰过去蹲在大妈的摊子旁边,边啃玉米,边和大妈套起近乎:“大妈一直在这里卖玉米么?”

大妈的口音有些重,高峰听得费劲:“昂,就住旁边庄里。”

当高峰问到附近有没有什么小道观时,大妈说附近他们庄子附近有个,他们称之为“二爷庙”“一般都去那里拜,其他地方就不知道了。”因为方言的缘故,高峰反应了半天才明白,好奇问道:“二爷,是关帝么?”大妈一脸奇怪地看着他:“二爷就是二爷,不是关二爷。”

问清了大概的方位,大妈家所在的庄子,是在五台山西南1公里处,从村子往五台山方向走小路上坡一阵,就可以看到小庙了,那个大哥说是道观,不过先去看看罢。

一路行去,路上还问了一个放羊的大叔,大叔的方言浓重,两人鸡同鸭讲,高峰最后只能借助手机打字给对方看,好在对方还识字,想来大妈是常在售票处卖玉米,所以普通话还算说得好的。

这是山体的一小块突出部,小路从这里蜿蜒向上,小路是真的小,角度也有些刁钻,从外面的国道上看去,刚好被两侧一些灰褐色的杂草掩盖住,一般人路过不是眼尖的都看不到,路是土路,裸露的黄土上残留着新鲜的脚印,一脚踩上去,薄薄一层浮土“噗”地一声扬起。

小路坡度不小,腿脚不便的人怕是上不来,向上方走了一截之后,小路横向沿着倾斜度极大的山壁向东南走了一截,走在上面,右侧就是接近90度的陡坡,高峰走得小心翼翼,拐过一个拐角,看到继续向上一段小坡之后似乎有个比较大一些的平台,有个老汉正佝偻着往下走来,这段小坡比之前的路要宽不少,两人错身而过。

高峰走上平台,前方矗立着一座小庙,小庙不大,里面估计只有十平米的面积,后壁和山体融合在一起,红漆明显是近期刚刚刷上去的,小但不显得老旧,门上无联也无匾额。

庙里此刻无人,从门里看进去,没有什么特殊的,常见小庙的供桌和蒲团,供桌上放着水果糕饼等供品,三柱刚刚明显刚点燃的香,还有好几支已经快燃尽,柱状的香灰弯弯的,似是下一刻就要掉落,香火倒是挺盛的。

隐约可见塑像的衣角,是翻飞的裙裾,曲线柔和飘逸,虽已斑驳但仍能看出是很鲜艳的配色,明显的女性化,必不可能是关二爷了,想来是大妈说的“二爷”,可“二爷”居然是个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