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朋党比周(1 / 2)士族天下首页

汉初,朝廷是朝拜廷会决定天下政策之地,直至汉武帝为求中央集权而形成内朝外廷的格局,也就是召集近臣商议决策,进而再宣诏到外廷,届时百官往往只是听宣而已。最初宦官也就是宫廷近臣并不都是受刑之人担任,光武帝中兴汉室后为防止再次发生外戚干政扰乱社稷,因而宫中大多启用阉人。世人都以为宦官去势之后既便于出入女眷众多的宫廷,又没有后代不会有夺权之心,鉴于其中诸多缘由宦官自此占据宫内要职。

历经数代天子年幼登基,导致太后临朝的同时外戚掌控实权,而天子在外部压力之下倚重宦官,待其成长之后更会宠信有加。如此天子幼时仰仗外戚,成年夺回权力则依赖宦官,循环反复之下朝廷实权一直旁落他人,致使天下纷乱不止。虽说仅需嗣位太子年长一些便可,但实际上近数十年来天子寿命大多短暂,致使太子即位不可能成年,甚至如桓帝连子嗣都没有留下。不知期间有意还是无心,天子不论年幼在受迫中唯有声色犬马,还是长大后在吹捧之下只顾声色犬马,总之外戚和宦官都希望权利在自己手中。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协助桓帝除去外戚梁冀,因功封侯被世人称为“五侯”,此后结束外戚的干政开始宦官的乱政。虽说五侯或寿终正寝或被检举告发,但至今除却天子之外,依旧是宦官所拥有的权利最大。当下人人都觉得应该是外戚消灭宦官,开启又一个轮回之时,一切却戛然而止,反而窦武和陈蕃等人被一网打尽。

何颙原想求助于郭林宗也就是太学中声名远扬的郭泰或与之齐名的贾彪,以图协助救出陈蕃等人,可现今两人皆不在洛阳,唯有退而求其次。袁绍折节下士,只要士族登门拜访便以礼相待,不论是地方上来的豪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寒门,他都愿意与之结交。因此袁绍在年轻士族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而张邈广结善缘更是不遑多让,所以何颙才寻求袁绍几人的帮助。至于许攸往日和地方上的子弟交往甚密,曹操和课业优异的太学生关系颇好,两人对何颙将行之事也能有所助益。

在座之人此时听到宫中形势仍然一头雾水,不知局面为何变得如此不可收拾,何颙虽救人心切,但也不得不将大概述说一番。诛杀中常侍管霸和苏康后,从小立志扫除天下的陈蕃提议窦武除去余下宦官,但上禀太后却回复没有罪证难以定刑。因而窦武选用自己人担任管理宫内宦官的黄门令,并奏免长乐尚书郑飒入狱,后郑飒经审讯供出曹节等人罪状。正内奏给太后之时,不知是何缘故宫中竟下诏抓捕窦武,而窦武不听诏令且射杀使者,更领兵进入宫中,陈蕃闻讯方带身边人随即也入宫而去。何颙因故留守在太傅府中,以上便是其全部所知,但陈蕃自离去之后如泥牛入海,所以何颙意图在洛阳城中与陈太傅里应外合。

大家此前谈话已经预感事情不妙,现下听完也信了大半,但依然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与之更为相关的张邈。如今党人即将式微,不知身为“八厨”的张邈该如何是好,一旦无故离去,和党人勾结的罪名将会落实,往后再难回京。

“国家倾危,奸佞当道,各位也皆是饱学之士,难道都只求自保,不想做些什么吗?”何颙义正言辞地表示,在座都有些面红耳赤。

袁绍立马起身,义愤填膺地附和,“我们身为太学生应当义不容辞!”

余人不可思议地望向袁绍,见其神情凝重眼神坚定,顿时深感汗颜,想不到往日好友居然如此大义凛然。曹操更是黯然低头,回忆自己当初面对党锢之祸只念及和夏侯惇的个人情义,怎比得上袁绍不顾个人得失,追求国家大义,不禁对其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可我们也只是莘莘学子,此时又何堪大用?”一时接收太多信息,突然提及和自身相关,许攸不自觉地疑惑发问。

何颙观察众人并没有抱坐山观虎斗的心态,趁热打铁劝说,“永兴元年刘陶等数千太学生上书拯救被宦官迫害的冀州刺史朱穆,延熹五年张凤等三百余太学生集会使皇甫规将军得到赦免,太学生的清议也无疑影响着朝廷的风气。”此话铿锵有力、鼓舞人心,让在场之人心血骤然升温,深切感受到太学生的使命,“如今我们的先辈再次受难,我们的国家屡次蒙尘,难道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吗?”

太学生清议评出“三君”、“八俊”等,正是以这些人为榜样,假如盛时推崇,败时唾弃,岂不是令众人枉为太学生。所以待袁绍第一时间响应之后,其余之人立马赞成,都表态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力,往日在青楼嘻嘻哈哈的众人绝对从未料到会有一日竟如此郑重其事。

“我蒙受陈仲举先生和李元礼先生的恩惠,今日两位前辈要被奸佞所害,正是以身报恩之时。”一旦陈蕃遇难更会波及所有党人,何颙平时与李膺等人交好,对于他来说陈蕃犹如恩师,李膺则是挚友。他此刻心急如焚,见大家都应承下来,马上起身斩钉截铁地宣示,“各位组织太学生在宫门前集会静坐,号召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而我愿带着众人的上书死谏当今太后和天子,至少以我的性命让全天下知晓我们是真心为了国家,陈太傅和窦大将军是蒙冤待洗,宦官佞臣才是人人得而诛之。”

何颙壮志凌云,所言更是情真意切,当初其曾答应为病重好友报杀父之仇,后将仇人首级置于墓前,因此众人也相信他能言出必行。只是此事牵扯过多,如若加入不仅仅涉及个人,每个人仍需考虑对身后家庭乃至家族的影响,一时间难免会有投鼠忌器。

袁绍似乎早有决断,立即起身作揖,慷慨激昂地倡和,“此次我招集各位同仁来此就是为了这件大事,值此国难我们应当号召太学同窗共同为家国献出一份力,我袁绍第一个站出来响应何兄的壮举。”

袁绍身后代表的是整个汝南袁家,许攸闻言也起身行礼表态,“在下赞成。”

“同意。”张邈随后也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