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在西汉过年(1 / 2)大汉好男儿首页

过年,是西汉最为热闹的一个节日。关于年的来历,从周朝就开始有了。夏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夏历,以月亮圆缺周期为月,每月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开始,也叫年。只不过到了周朝将岁首改在了十二月,到了秦朝,又改到了十一月,汉初的时候,更是改到了十月。

于是,九月份便变成了腊月。

到了九月二十三的时候,过年的气氛便开始热烈起来。因为这一天,就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灶神负责创造食物,在古代可是一位重要的神灵。先秦时在每年的腊月末用黄羊和美酒进行祭祀。

送灶王爷升天,常惠在老家看爷爷奶奶也祭祀过的,还要贴上对联。常惠还依稀记得对联是这样写的:上天呈善事,下地报吉祥。在供桌上,每次都要供上糖瓜,听奶奶说用糖瓜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说不出坏话来。

不过,西汉没有糖瓜,就是白糖,常惠也一直没有找到,人们只知道能用甘蔗酿造甜酒,却并不懂得如何提炼白糖。有空的时候,是该用自己的化学知识为他们找到如何提炼白糖的技术,不过,现在他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提炼白糖的事还得先缓一缓的。

周松还在采购的路上,没有回来,周府里送灶王爷的事,就交给周和了。祭祀完后,一家人就开始就餐。其实也就是现在的过小年了。

过了小年,送完灶王爷升天,腊月二十四,又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家家户户要进行大扫除,将房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而根据吕氏春秋,这个习俗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

在西汉,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不过,这根本不用常惠自己动手,他的娟姐姐早已帮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了。一边扫,还一边念念有词:“所有的不好啊,不顺利的事啊,我今儿个统统的把你们扫出去!”

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常惠自己也笑倒了。是啊,要是能把人一生中所有不好的和不顺利的都如同这灰尘一样的扫了出去,只剩下美好的、快乐的,那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其实,常惠自己忚明白,这只不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罢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如这灰尘,你认为真的能扫除干净的吗?

娟姑娘扫完地,问道:“弟弟,你打算今年在哪里过年?”

是哦,现在他是自由人了,还当上了周记绸缎铺的大掌柜,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是晋阳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的了。和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那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啊。如今,自己的父母全没有了,唯一的亲人便是舅舅了。对,就回老家转一圈吧,顺便上舅舅家吃过年夜饭。

主意已定,他便说道:“我要回老家去过年。家里还有一个舅舅呢!还得给我娘去拜年的。”在汉代,拜年分三种。首先是向逝去的祖先拜年,其次是向一家之长拜年。第三种是同辈亲朋相互问候。这些习俗,跟现在的也差不多。

腊月三十的一大早,常惠就买了过年的年货,赶着牛车上路了。

虽然是一大早,但城里的居民们,也纷纷走在路上,一个个穿着新缝制的衣服,或手提着鸡鸭、拎着从集市上买来的年货,也跟自己一样走在了回家的路程上。

街道两边的里闾、铺面,能看到有人在大门上更换着桃符,用来驱赶“年”这个猛兽。在西汉的传说中: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兽,形貌狰狞,凶猛异常,喜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种口味,让人谈“年”色变。西汉的人是很信这一套的,于是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门前就都要挂桃符。

看着这一幕幕熟悉而又陌生的年节景象,常惠的心里忽然感到了一丝凄凉。是啊,过年的时候,应该是一家人团聚一堂才对,但不管是前世的家,还是在西汉的家,他现在都回不去了,只能是挨着舅舅过一个年。

常家村离县城也就三十来里路,常惠走了两个时辰就到了。

舅舅的家也离常家村不远,就在隔壁。房屋算不上气派,只是普普通通的木质结构,是一栋二进的院落,但年份有点久了,还是祖上传下来的。院子的篱笆还是刚刚整修过的,舅舅一家人都是勤快的人。门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落叶都被柴耙收集起来堆放到柴屋里做引火的去了。

柴门外一阵狗叫,西汉的农家都爱养狗来防盗贼。狗一闻到生人靠近的气味,就会汪汪地乱叫。这时候,听到门外的狗吠声,屋子里走出来一个三十来岁身穿麻衣的瘦小妇人,看到常惠站在外面,惊喜地说道:“常惠来了孩子他爹,还不快来接客人!”

这便是他的舅妈,是一家普通农户的女儿。对常惠以前还算好吧,她身上穿着的衣服有些破旧了,袖子上还打了几个补丁。都过年的了,也没有城里人的新衣服穿,看来舅舅家的日子过得确实不咋的。

舅舅起初还有些不太相信,因为他的外甥可是他亲手卖掉的啊,怎么可能会在时此刻出现在他们家门口呢?直到从屋子里出来,看到常惠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才激动地喊了一声:“惠伢子,真的是你吗?”

常惠看到自己的亲人,也有些小激动,“舅舅,是我。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啊,回来就好啊。”他舅舅的眼泪下来了。

舅妈在一旁边热情地问道:“可用过饭了?”

常惠答道:“还没呢!我给你们带了年货回来了。都在车子上,帮忙拿一下吧。”

常惠推开柴门,牛车上摆满了常惠给舅舅家买的年货。有鸡,有鸭子,还有一脚猪肉,一边狗肉,几斤鹿肉和娟姑娘烙的十来斤烧饼。